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第11卷第2

申請雜誌通訊繼續教育積分答案卷

姓名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身分證字號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連絡電話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選擇題

1. (   ) 有關忽略症的敘述,以下敘述何者錯誤?

(A) 腦傷患者無法知覺腦傷對側的刺激,而無法做出正常反應的複雜症狀

(B) 此症狀是由於基本感覺(例如偏盲所導致的視野缺陷)功能缺損所造成

(C) 涉及複雜的空間注意力相關神經網絡,包含後頂葉皮質區、顳葉枕葉頂葉區域、額葉眼動區、扣帶迴、丘腦、紋狀體和上丘等

(D) 一般而言,右腦傷患者相較於左腦傷患者,不僅出現忽略症的機率高,且程度較為嚴重,影響其治療成效與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

2.(  ) 傳統臨床常見的忽略症療法為由上而下的介入模式,近年來則開始強調由下

到上的介入模式,透過提供各種感覺刺激改善患者對忽略側刺激的知覺能力,進而提升患側空間的注意力功能,以下何者並非由下而上的介入模式?

  (A) 視覺線索與視覺掃瞄訓練

  (B) 前庭覺刺激法

  (C) 稜鏡調適法(prism adaptation)

  (D) 聽覺刺激法(包括聆聽喜愛音樂)

3. (  ) 稜鏡調適的過程包含三個階段,以下有關此三階段的敘述何者為非?

(A) 調適前期(Pre-exposure condition):在看不見手起始位置的情況下手向前指,以建立視覺和本體覺的一致性,做為稜鏡調適前的基準值。

(B) 視覺運動調適期(Exposure condition):患者碰觸目標物的偏差逐漸減少,是稜鏡調適的「直接效果」,可減緩其忽略症狀,增加對患側空間的注意力。

(C) 調適後期(Post-exposure condition):患者無法正確碰觸目標物,且會指向與原本稜鏡調適時所引發方向相反的位置,稱為「後效效果」,可減緩其忽略症狀,增加對患側空間的注意力。

(D) 研究發現只有視覺向右偏移的稜鏡會對左側忽略症的患者產生療效。

4. (  ) 具備反應性的評估工具才能偵測出介入成效,有關反應性的敘述何者為非?

(A) 反應性越高代表該評估工具越有能力偵測出病人能力的改變。

(B) 團體層級反應性用來驗證評估工具之團體內在反應性。

(C) 個別層級反應性用來驗證評估工具偵測個案特定特質變化的能力。

(D) 相關研究曾就中風病人姿勢評估量表(PASS)與短版中風病人姿勢評估量表(SFPASS)進行比較結果顯示PASS的團體層級之反應性較SFPASS

5.(  ) 依據「原版柏格氏平衡量表(BBS)與短版柏格氏平衡量表(SFBBS)應用於亞急性中風病人之反應性比較」的研究顯示,下列描述何者正確?

(A)比較團體層級之反應性,SFBBS較原版BBS

(B) 比較個別層級之反應性,原版BBSMDC(最小可偵測變化值)比值顯著大於SFBBS

(C) 比較個別層級之反應性,SFBBS較原版BBS有效率上的優勢

(D) 根據研究結果,臨床上評估中風病人的平衡功能可優先考慮使用原版BBS

 

填妥後請郵寄回本會,會址:24936新北市八里區華富山33

"> 投稿審查系統 -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- 期刊目錄【通訊繼續教育積分考題與答案卷】
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
Journal of Taiwan Occupational Therapy Research and Practice
ISSN-1819-7167
半年刊,正常發行
沿革
2005年11月1日創刊
通訊繼續教育積分考題與答案卷
摘要
中文 English

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第11卷第2

申請雜誌通訊繼續教育積分答案卷

姓名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身分證字號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連絡電話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選擇題

1. (   ) 有關忽略症的敘述,以下敘述何者錯誤?

(A) 腦傷患者無法知覺腦傷對側的刺激,而無法做出正常反應的複雜症狀

(B) 此症狀是由於基本感覺(例如偏盲所導致的視野缺陷)功能缺損所造成

(C) 涉及複雜的空間注意力相關神經網絡,包含後頂葉皮質區、顳葉枕葉頂葉區域、額葉眼動區、扣帶迴、丘腦、紋狀體和上丘等

(D) 一般而言,右腦傷患者相較於左腦傷患者,不僅出現忽略症的機率高,且程度較為嚴重,影響其治療成效與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

2.(  ) 傳統臨床常見的忽略症療法為由上而下的介入模式,近年來則開始強調由下

到上的介入模式,透過提供各種感覺刺激改善患者對忽略側刺激的知覺能力,進而提升患側空間的注意力功能,以下何者並非由下而上的介入模式?

  (A) 視覺線索與視覺掃瞄訓練

  (B) 前庭覺刺激法

  (C) 稜鏡調適法(prism adaptation)

  (D) 聽覺刺激法(包括聆聽喜愛音樂)

3. (  ) 稜鏡調適的過程包含三個階段,以下有關此三階段的敘述何者為非?

(A) 調適前期(Pre-exposure condition):在看不見手起始位置的情況下手向前指,以建立視覺和本體覺的一致性,做為稜鏡調適前的基準值。

(B) 視覺運動調適期(Exposure condition):患者碰觸目標物的偏差逐漸減少,是稜鏡調適的「直接效果」,可減緩其忽略症狀,增加對患側空間的注意力。

(C) 調適後期(Post-exposure condition):患者無法正確碰觸目標物,且會指向與原本稜鏡調適時所引發方向相反的位置,稱為「後效效果」,可減緩其忽略症狀,增加對患側空間的注意力。

(D) 研究發現只有視覺向右偏移的稜鏡會對左側忽略症的患者產生療效。

4. (  ) 具備反應性的評估工具才能偵測出介入成效,有關反應性的敘述何者為非?

(A) 反應性越高代表該評估工具越有能力偵測出病人能力的改變。

(B) 團體層級反應性用來驗證評估工具之團體內在反應性。

(C) 個別層級反應性用來驗證評估工具偵測個案特定特質變化的能力。

(D) 相關研究曾就中風病人姿勢評估量表(PASS)與短版中風病人姿勢評估量表(SFPASS)進行比較結果顯示PASS的團體層級之反應性較SFPASS

5.(  ) 依據「原版柏格氏平衡量表(BBS)與短版柏格氏平衡量表(SFBBS)應用於亞急性中風病人之反應性比較」的研究顯示,下列描述何者正確?

(A)比較團體層級之反應性,SFBBS較原版BBS

(B) 比較個別層級之反應性,原版BBSMDC(最小可偵測變化值)比值顯著大於SFBBS

(C) 比較個別層級之反應性,SFBBS較原版BBS有效率上的優勢

(D) 根據研究結果,臨床上評估中風病人的平衡功能可優先考慮使用原版BBS

 

填妥後請郵寄回本會,會址:24936新北市八里區華富山33

來源資料:11卷2期